中国民主促进会揭阳市委员会
以党为师 立会为公 参政为民 服务为本
中国水资源的危机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24 浏览次数:1465 【字体: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离不开水。中国黄河的频繁断流,长江冰川面积的逐渐缩小,大量水土流失等,给我们留下沉重的思考。我国人均水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量的1/4,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认识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洞察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主要原因,借鉴世界尤其新加坡经验,提出解决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意义重大。
    一、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白热化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严重。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日缺水1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800亿kg。未来,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据预测,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为6200~6500亿m3,相应的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m3,供需缺口近1000亿m3,203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10000亿m3,全国将缺水4000~4500亿m3,到2050年全国将缺水6000~7000亿m3。值得说明的是,在1949~1994的46年间,我国的供水量仅增加4000亿m3,在此期间水资源开采利用较容易,难度较小,如果在今后30余年水资源供水量增加4000~4500亿m3(或者50多年增加6000~7000亿m3),完成这项任务非常艰巨。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水资源供需面临非常严峻形势,如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没有大的突破,在管理上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的现实,水资源很难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将威胁中华民族的腾飞,前景十分令人担忧!
    (二)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水资源是量与质的高度统一,未来我国面临着水量的危机,同时水质危机更加严重,甚至因水质问题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危机。目前,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根据全国1998年对全国109700公里河流进行的评价,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Ⅰ、Ⅱ类标准只占29.4%(河段统计),符合Ⅲ类标准的占33.0%,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占20.3%,超Ⅴ类标准的占16.9%如果将Ⅲ类标准也作为污染统计,则我国河流长度有70.6%被污染,约占监测河流长度的2/3以上,可见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非常严重。我国地表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污染也不容乐观。“八五”期间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了《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五省区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无论是农村(包括牧区)还是城市,浅层水或深层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区(主要是城市周围、排污河两侧及污水灌区)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呈上升趋势。具体而言,根据北方五省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1995眼地下水监测井点的水质资料,在69个城市中,Ⅰ类水质的城市不存在,Ⅱ类水质的城市只有10个,只占14.5%,Ⅲ类水质城市有22个,占31.9%,Ⅳ、Ⅵ类水质的城市有37个,占评价城市总数的53.6%,即1/2以上城市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进入未来,虽然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水质恶化的势头有所控制,但从总体上来判断,水质恶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从空间上,将由大陆向海洋,从城市到农村扩展,如果不采取有利的措施,一些城市、地区或流域甚至全国可能发生水质危机,可以说,水质危机危害远远超过水量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管理体制的分割,影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涉及到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各类产业和领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水运等等各项目标和任务。现行的体制和政策都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凡是大型综合利用的水,担负着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水运等多目标的任务,往往大坝及其建筑物由水利部门管,水电站由电力部门管,船闸再由交通部门管。再如,因用水和污水处理分属不同部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废污水的排放量与供水量成正比,由于供水问题不负责污水处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希望供水多多益善,这样反而可以多增加水费收入。负责水污染治理的环境保护部门则希望用水户尽量少排废污水,因为排放量越大,处理费用就越高。在水污染处理费用紧张的情况下,试图在供水环节上加上专门的废污水处理附加费,却因供水与污水处理不属于同一个部门,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废污水处理后如何回用,或者如何回灌地下水,则由于环保部门得不到什么好处,甚至还要花费不少的投入修建回用工程设施,而失去积极性。上述问题的存在,大多缘于水资源管理体制:水源工程由水利部门管理,配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由环保部门管理等。这种管理体制,造成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回用。为此,世界银行的咨询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机构不足以应付缺水和水污染的挑战。”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中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解决解决水资源安全问题,进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保驾护航。勿庸置疑,解决我国未来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出路是开源、节流和加强管理,这是总的方向。在具体宏观对策上,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
   水资源价格机制的完善是一渐近的过程,国家应切实把“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作为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原则,尽快实现完全成本化:以防洪等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其运行维护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用于供水、发电、养殖等多种经营、能产生效益的水利工程,其供水成本由商品水补偿,促进“以水养水”。当然还应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承受能力、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二)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实现水资源管理一体化,首先,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其次,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实施“事企”剥离。其目标是:在水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建立用水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如“经济自立灌排区”水管理模式。第三,制定节水方面的相关法律,依法促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管理体制的转变通过法律途径规范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和高效水管理体制的形成,是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节水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方向。
    (三)扩大可利用水资源范围
    扩大可利用水资源范围,特别是水的再利用,是许多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水的再利用包括水的循环利用和有计划的回用两方面。后者又分为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两种形式。直接回用一般是将适当处理过的水,不经过天然水体缓冲、净化,直接用于灌溉、工业生产、水产养殖、市政、景观娱乐与生活杂用等。直接回用由于对水质有严格限制故成本较高。水的间接回用即将适当处理过的污水或废水有计划地经天然缓冲、自然净化、人工回灌等使污水或废水再生。间接回用一般需经历较长的时间,也要有较大的空间和环境容量。但其直接处理费用相对较低,而且不会如远距离输水那样诱发生态效应。污水是一种水量稳定的可再生水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干旱地区均建有污废水再生与回用的工程。但是水的再利用应避免无计划地回用。合理开发与利用雨水资源不仅可以缓解水危机,而且可取得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如防洪减灾、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达到水资源良性循环的目的等。雨水利用首先应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目前,对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控制还相当薄弱。雨季,大量污染物随雨水直接渗入地下或进入水体,对水环境影响很大。此外,还有许多开源节流的途径和解决水危机的对策,如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调蓄;海水的合理利用等等。应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择优选用。笔者认为:加强管理、强化意识;扩大森林植被覆盖率,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科学地管水与用水,提倡水的再利用与控制水源污染才是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核心措施。
    (四)充分重视水资源战略储备及相应技术的技术贮存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水量与水质的危机,为了应付这种沉重的危机,我们必须做好水资源后备战略储备及相应技术的技术贮存。作为后备的战略水资源,最主要的是海水利用、调水、大气水的开发。海水是战略后备水资源基地,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征,在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和向大海要淡水成为一条必由之路。早在80年代,全球已建成7536座海水淡化厂,特别是淡水资源奇缺的中东地区,现已把海水淡化作为提供淡水的唯一途径。沙特80年代建立了第一个大型海水淡化联合企业,目前现已发展23个大型现代化工厂,淡化水量也由开始的0.227亿升淡化水增加到现在23.64亿升,基本解决了长期困绕的淡水问题;新加坡也解决了10%的淡水问题。目前我国沿海城市一半以上缺水,海水淡化和海水利用应作为解决沿海和岛屿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应该做好相应的规划,并进行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和实践,在充分吸取国内外经验基础上,设计和建造适宜于我国需求的海水淡化系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之一。“南水北调”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从长期来看,是必然实现的,只是选择最佳时间问题。我国另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水资源在西南诸河,西南诸河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大南水北调”工程设想是值得考虑和探讨的。由于后备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技术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应该从讲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加强有关技术的研究和贮存,否则,难以支撑未来水资源需求。
    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以上措施只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必须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更加开阔思路,减少错误决策,提高行动效率,这样必能实现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略)

版权所有:@2014-2024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政务路市信访大楼七楼711室 邮政编码:522031

电话:0663—8231681 邮箱:jymjbg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