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揭阳市委员会
以党为师 立会为公 参政为民 服务为本
诗意语文:我的教学追求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24 浏览次数:514 【字体:

 对语文,我们期待什么?

学生说:语文学习花时多,见效慢,我们的目标是高考,我们期待能有一条即使是没有鲜花、没有蝴蝶的捷径直通高分的天堂。

老师说:当一个语文教师犹如一个女人嫁错了人,越陷越深,欲罢不能。我们期待回复语文的诗本体,走出题海,从无休无止的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与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快乐。

教育家说:语文,应该是生命的伊甸园,美丽而充满智慧。我们期待语文课堂能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一段精彩而难忘的经历,能让学生在异彩纷呈的情感冲击中、在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中,走进日臻完善的人生。

其实,我们对语文的期待,绝不是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就能够说明白的,它的复杂性几乎超越常人的想象。现实的语文,有时让人困惑多多,哭笑不得。

一位资深的高三语文教师发出感叹:“精彩的课往往不可考试,可考试的课往往不精彩。”

 一位刚刚毕业的高三学生满脸无奈:“语文,叫我如何爱上你?上语文课,就是分析课文,枯燥极了。一篇美文,在老师的着意切割下,变得支离破碎;一篇美文,在待答题目的无情影响下,变得兴味寂然。渐渐的,我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说实在,读一篇文章,我真想读出自己的感悟。我期待语文的开放。”

一位即将退休的教师似乎有了顿悟:“教了三十多年的语文,每一天都在忙碌着,有备不完的课,有改不完的作文。语文,让我丝尽、泪干、人憔悴,虽然不悔,但实在不敢留恋。”

这些见解多少有点偏颇,但也多少折射出语文教学的苍白与无奈,至少撩拨到隐隐的病痛,终究会引起疗效的注意。

面对“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环境,面对常被学生忽视的语文学习现实,我总在思考,“怎样还语文以本色”、“怎样让语文充满诗意”、“怎样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的实践。我常对自己说,既然爱上了语文教师这一行,就不要以扭曲自己的个性为代价,要爱得自在潇洒;既然泛舟于语文这一片浩瀚大海,就不要以随波逐浪而迷惑前行的方向,要荡开双桨,收获浪花。我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有个性、有激情的语文教师,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让学生爱上语文。

我教语文,喜欢构创神奇的虚拟氛围,把学生带进博大精深、绚丽灿烂、异彩纷呈的文学伊甸园。让学生在伊甸园里与屈原一起行吟江边、对天发问、采花摘草、上下求索;与李白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让醉里狂泻的诗句像瀑布一样挂在三千尺的悬崖,流成滔滔黄河,漫成浩浩长风;与苏轼一起感受月的阴晴圆缺,感受人的悲欢离合,一起泛舟赤壁,让一曲“大江东去”穿越时空,豪放成千古的风流人物;与鲁迅一起在呐喊彷徨中,走进闰土的故乡,走进祝福的鲁镇,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然后将匕首、投枪掷向“吃人”的世界;与曹雪芹一起漫步大观园,领略红楼的万般风情,点评皇族的盛衰兴败;与莫泊桑一起邀请《项链》的主人公,听他们对虚荣的忏悔、对诚信的赞美和对劳动的讴歌;与莎士比亚一齐高声朗诵十四行诗,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一出出扣人心弦的悲剧喜剧……

 每学年的第一节课,我总要启发学生,让学生告诉我,语文应当是什么?学生总会说:语文应当充满诗意,语文应当是杜甫笔下溅泪的花,是李白月下的杯中酒;是关雎君子的万般痴情,是康桥情圣的一片云彩;是雨巷里飘过的结着仇怨的姑娘,是遗忘在春天里的约会;是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是白居易的间关莺语;是璀璨耀眼的唐诗宋词,是各领风骚的传奇散曲……我总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走进语文,才能读解千古的文明、感染丰富的情感,才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教语文,我不想成为“教学参考书”的传声筒,也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更不想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我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精神家园,亲历作者的生活,与作者“同悲欢,共进退”。我认为,读“书”,就要读出“原汁原味”,读出真情实感,读出独特感悟。读书是一种积极的预测、期待和能动创造,学生有权利对作品做出可能的阐释理解,对此,鲁迅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见解:“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作品因读者不同,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因此,指导学生读书不能拘于成论,要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在理解的层面上,只要言之成理,即使是“悖理”,也要加以肯定。

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没有做机械式的作者介绍,更没有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也不设定在多少课时完成学习任务,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利用课外的时间,搜集与朱自清先生和《荷塘月色》有关的资料,然后从主旨、语言、描写等角度感悟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这些见解比较“原始”,极具个性,所以在课堂的讨论中创思迭出,异彩纷呈。比如分析“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的原因,不少学生认为,让朱自清先生想超脱而又难以超脱的,不是“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是“在这愤懑和纷乱的心绪中,他思考、探索中国的前途,却苦苦找不到答案”,也不是他“关心国事,忧国忧民”,而是处在动乱中那个令他无法推卸责任、时时牵挂的“家”,因为作为已有五个年幼子女的父亲和拥有娇妻的丈夫,让朱自清“不能忘情家事”,“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学生这样的阅读,才是“人性”的阅读,才是把《荷塘月色》当成一篇浸透着浓浓亲情的优美散文来读。

为让学生能读出课文的韵味,悟出作者的真意,我常常让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进入“虚拟”的境界,去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激情,去发现文章背后潜藏的意蕴。这样一来,读《诗经》的《静女》,将它改写成小故事,讲述男青年对静女的爱恋,定会感受古老爱情的热烈与纯朴;读顾迈南的《华罗庚》,以“华罗庚”的身份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定会追寻到“数学巨人”成功的足迹;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妻子”的身份给林觉民写一封回信,定会体悟到痛彻肺腑的依恋之感和大义凛然的爱国之情;读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找一处宁静的湖边坐下来,品读课文,定会感受到心无尘杂的舒适和静对人生的坦然;读莫伯桑的《项链》,将它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定会参悟出主人公的“真实”心态;读李煜的《虞美人》,设身处地,定会理解“昔日君王,今日囚徒”的万般无奈和极度哀愁……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只要转换思维,多点研究,定能在学生、课文、作者之间搭起一条沟通的桥梁。

我教语文,把每一节课当作师生生命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经历来善待,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创出诗意,拨发激情,留下记忆。语文教学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激起美好的联想和投入的欲望。我不喜欢站在讲台上,做自我陶醉式的讲解,而喜欢走到学生中间,做面对面的交流;我不喜欢提出一大堆的问题,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回答,而喜欢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作典型性的讨论;我不喜欢用一个模式去组织课堂教学,而喜欢搞一些新奇的活动,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惊喜;我不喜欢把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我喜欢与学生共同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和热情,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的真、善和美,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善待生命,关爱生活。

肖川先生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光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把实现生命的价值、实现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我认为,忽视生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醉和理智的启悟”。

读张云飞的《呼唤生命教育》,我让学生学习冰心的《敬畏生命》、张全民的《敬畏生命》、高伟杰的《生命的原汁》、高考优秀作文《生命无价》和《生命之床》,同时开了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讲座,要求以“生命意识”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自己也下水作文,登台演讲,通过多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对“生命教育”、“生命关怀”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读韩愈的《师说》,我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对教师这一职业做出定位,然后举行一个小型的辩论会,通过辩论,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对“如何当一个好教师”、“如何当一个好学生”做出个性化的诠释,更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真实期待。学习张洁的《拣麦穗》,开展两项活动:请观察你周围的人物,写一段人物对话,注意写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请记下你曾经付出的或别人曾经给予你的无私的爱,做一个情感备忘录。通过活动,学生对如何写好一个人物有了崭新的感悟,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净化。读庄子的《逍遥游》,我让学生充分预习,读懂课文,并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神情心态,在备课时,我发现文中有三个“笑”,也自然地想起了电影《三笑》,上课时,我先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为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创设一个“笑”的氛围,然后让学生表演蜩与学鸠、斥晏和宋荣子的笑,课堂充满笑声,学生也在“笑”中化抽象为形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读莫泊桑的《项链》,我让学生就《项链》的人性美各抒己见,学生认为:玛尔蒂德的诚实守信、挑战厄运、耐劳善良,路瓦裁的珍爱妻子、勇挑重负、勤劳俭朴,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宽容大度、震中友情,都体现了人性之美,是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学生发现了美,也获得了美的熏陶。

 ……

 语文课堂是师生生命中一段不可被忽视、值得好好珍惜的经历,是师生心灵相约、探寻真理的地方。只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有个性、能发展的生命来看待,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一个行动的指南。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自由与恬适的土壤里健康生长”,是语文教学的期待,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我教语文,总把教材当成语文学习的触发点,最推崇叶圣陶先生的“举一反三”。我也让学生记住教材里需要记住的知识——特别是古诗文,但我教学努力的方向是: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要进入一个时代,了解一个作者(含它的作品),学习一种写法,获得一些感悟。我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放在同等的地位来看待,我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我要让中学语文课堂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的一生。

我常对学生说,语文的工夫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其道理是明摆着的。读舒婷的《双桅船》,我要求学生了解“朦胧诗”、“伤痕文学”等文学流派的产生背景,重点读北岛、顾城的诗作,然后写一篇读书心得;读《氓》和《孔雀东南飞》,我让学生研究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并延伸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潮汕地区婚姻习俗研究”;读钱钟书的《窗》,我让学生读《围城》、《钱钟书散文集》,读杨绛的《我们仨》,然后要求学生就钱钟书作品的某一个方面(如主题、语言、艺术等),写一篇小论文;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对学生说:“生活像一张网,痛苦是网上的绳结,经历过次次痛苦,这张网才会负重。只有把痛苦当作磨炼自己的试金石,人生才会更加辉煌。请以史铁生或历史上类似的名人为例,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痛苦,写成小作文,和同学分享。”学生在写作和分享同学的思想中,自己的品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让学生自己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与学生一起欣赏毛泽东书法;读《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我与学生一起研究“孟子的治国方略和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的异同”和“孟子环保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

有人说,如果把语文课堂比喻成一幅画的话,那它不应该是一幅“工笔画”,而应该是一幅“写意画”,这话不错,因为“写意”作为国画的一种画法,它的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语文教师如果能以“写意”的观念看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滔滔不绝地讲、面面俱到地讲,就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追源溯流、寻根问底,进而与他们一起领略文章的美妙,享受语文的无限诗意。

我教语文,我不想让学生走进“新八股”的泥坑,我要让学生的笔下个性飞扬,我要让写作成为学生宣泄情感、袒露思想、表现自我的绿色通道。当今之中学生作文,有太多的流弊:为追求格调的高昂,老套的口号满天飞;为追求语言的精彩,名诗名词随便用;为追求立意的含蓄,月亮春天定格化;为实现构思的别致,记叙议论抛脑后;为展现自我的品性,模仿另类强说愁;为制造文章亮点,排比对偶生硬用;为完成课堂的考试,东拼西凑无生有……如此种种,实在叫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升考的压力正在无情地磨灭中学生的创造灵性,充斥书摊的另类文学正在悄悄地影响中学生的写作习性,教师的权威力量正在轻率地抑制中学生的发展个性,繁重的课业负担正在生硬地扼杀中学生的个性体验,满分作文的大肆宣扬正在机械地扭曲中学生的创作思路……怎样让学生通过作文,展现出个性的活力、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体味到生命的价值和体验到成长的愉悦和满足,这是我长期以来在思考、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我总努力让每一次“有意义的作文教育活动都是在诗意的、梦想的、充满生命温度与精神活力的情境中发生和展开”。写《我的梦想》,我让学生凭第一感觉自由发挥,可以正儿八经,也可以异想天开,不求梦想高远,只求发自内心。结果学生写出的文章千奇百怪、异彩纷呈。有的想当一个旅游家,踏遍名山大川,饱览奇风异景;有的想当一个流浪儿,磨练求生意志,亲历人间幸酸;有的想娶一个好老婆,成就一番事业,饱尝万千美味;有的想当一个好教师,做到记住学生,又让学生记住;有的想当一个航天员,实现飞天梦想,扬我中华国威……读学生的作文,就如品尝一杯杯飘着暗香的清茗,怎一个爽字了得。

写《读解父爱》,我不急着让学生完成作文,而是把作文的时间拉长,引导学生走进父辈这一个群体,亲自去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解读他们的感情世界。首先,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展现父爱的文学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父亲的病》、周作人的《若子的病》、丰子恺的《给我的儿女们》、小说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等等。同时也在报刊、杂志上选择一些学生的优秀习作编印成册,供学生参考。其次,我要求学生利用假日时间对父亲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交流内容包括:1.家庭的收入来源和经济情况;2.每月对子女的花费和自己的花费各多少;3.请父亲讲述他一生中最快乐和最痛苦的经历;4.父亲社会交往的情况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交上来的文章大都感情真挚,文采飞扬。下面的片言只语可作为例证:

“我对父亲理解得太少了,在家里,父亲是孤独的,他想保持的所谓‘威严’拉开了父子的感情距离。”

“父亲没读过书,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妻欢子乐,有个温暖的家,他的名言‘别跟别人过不去’,是我一生的财富。”

 “父亲,我是你贫瘠土地上一棵倔强的小草,有了我,你的生命变得如此的灿烂;有了我,你才会冒着风霜雨雹,在千百次跌倒之后又千百次站起。”

 “无声流淌的岁月,给了我解读世界的慧眼,父亲,这位以自己的风范引导我成长的人啊,让我在偷闲的空间里多了一份回顾的自豪。”

 ……

这一次作文活动,虽然运作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它使学生懂得,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来源。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大量的融汇着主客观内容的活生生的素材,既加深对父辈的了解,又写出能表现自我真情实感的好文,使作文与做人能有机地结合。

我倡导人本化、人性化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写作主体人格精神的导向,努力把学生引入求真求善求美的轨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张扬。因为“教育的本质,即应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评与创造的欲求。”(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载《语文学习》2000年第一期)。在作文评改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个性,有自尊,有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有理解与被理解的权利。有一个学生由于与父母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代沟”,因而在文章中表露出“不敬”的情绪。我在理解学生的同时在评语中这样提醒:“父母是不能选择的,你们将来也要为人父母的,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处理呢?”像这样善意的批评,是在引发学生作“将心比心”的思考之后提出来的,学生乐于接受。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处处可作文,作文的源泉来自生活,作文的过程就是与生活对话的过程,作文的真实来自于生活的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和感悟生活,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力量,让学生通过作文,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个性的人、能创造的人从教育中站立起来,能够在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教语文,我深知,语文的路难走,语文的“痛”还将与语文的“快乐”同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是我一生的追求。

肖川先生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光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我也认为:“忽视生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醉和理智的启悟。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自由与恬适的土壤里健康生长,是语文教学的期待,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版权所有:@2014-2024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政务路市信访大楼七楼711室 邮政编码:522031

电话:0663—8231681 邮箱:jymjbgs@163.com